黄少安:经济学为什么和怎样研究制度
发布时间: 2010-06-28   浏览次数: 528

发表日期:2010-4-19 13:14:21 出处《学术月刊》2009年第05 作者:黄少安    

[摘要]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制度经济学的内容繁杂、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多元、学习和研究者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因此,进一步理清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一般理论框架,对于制度经济学的完善和创新很有必要。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其与经济活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经济主体的行为等)的关系。研究对象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制度本身是怎样产生、演变的;二是制度及其变化与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的相关性。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不等于研究对象,目的是价值取向问题,不同的制度经济学流派或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具体的研究目的。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制度起源理论、制度比较与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及其变迁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 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 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黄少安(1962- ),,湖南省洞口县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理论的研究。

  我们既可以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也可以说是研究有限的资源如何配置的,同样可以说是探索财富的性质和源泉从而寻求财富最大化或者福利最大化途径的……。不管怎么定义,核心的含义是差不多的。而制度,对于经济学的所有主要问题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学是从经济的角度、用经济学的方法关注和研究制度。好的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劳动、节约资源,从而创造更多财富,增加人们福利,而坏的制度却能使人们懒惰、资源浪费、土地荒芜,从而国弱民穷。于是,什么是好的制度或坏的制度好的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坏的制度为什么也会存在制度与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是什么关系等等,就成了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不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们也期待着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因为制度对于经济和经济以外的多个方面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就显得重要,而且有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可是,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之一,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一般理论框架或基本内容,在学术界并没有完全理清。

  一、制度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什么是制度经济学?实质上,制度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并非像中国现阶段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人所理解的那样:是受政治左右或为政治服务的经济学,也不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融合,而是指:分析经济问题至少不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排除在分析范围以外的经济学,也就是包含制度分析的经济学。其实,早期经济学就是作为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都是政治经济学。哈耶克理论中的一部分也是政治经济学。后来的所谓新政治经济学,就是恢复制度分析传统的一些经济学流派。狭义的新政治经济学是指,以布坎南为代表(也许还有贝克尔)的、以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政治领域的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广义的新政治经济学即包括各种制度经济学及一些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的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制度经济学就是研究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其与经济活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经济主体的行为等)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就是说,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制度本身是怎样产生、演变的。例如,私有制为什么、如何产生?公有制为什么、如何产生?制度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们有意识构建的?二是研究制度及其变化与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的相关性。我们认可了制度是激励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那么,我们可以大体认为:制度经济学就是既研究规则如何形成(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研究人们制定或对待规则的行为),又研究规则及其变化如何影响人们行为及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包含着研究如何通过改变或修正规则而改变人们行为、收入分配格局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与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在制度既定前提下的人们行为和经济增长,视制度为外生的环境或假定前提,对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感兴趣。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经济学家在陈述经济模型时一个积习难改的特征是:他们的模型都不提及制度。当然,主流经济学不研究的变量并不等于它不重要。现代制度经济学便是由于不满主流经济学对制度变量不加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基于这样一个经济学说史的背景,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内生化,研究制度变量的经济影响便是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显然不等于不研究资源配置,而是研究制度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当然,不是每一个制度学派都直接解释或揭示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一些就是直接研究制度本身。不过,对制度本身研究清楚了,也就有助于人们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人们行为的关系。

  制度经济学是一个较大的谱系,广义地理解,只要以制度分析方法去分析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运行影响的经济学,都可以归属于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内部还有不同流派。不同流派的制度经济学可能、也可以有不同的具体的研究对象,但是,都是在前面界定的范围之内的。例如,马克思经济学就是主要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制度经济学体系;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学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想;米音斯和贝利的制度经济学(代表作是1933年的《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主要研究对象是私有制条件下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企业内部权力结构;以科斯等为代表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学,不同于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制度效率的衡量标准、企业权力结构、制度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等。

  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选择)行为的科学,那么,大体上可以说,新古典经济学及其传统,就是研究在制度既定前提下的人类行为及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制度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选择制度的行为,制度及其变迁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制度及其变迁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不管什么制度经济学流派或者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无非是对其中的一部分或多部分的研究。

  二、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制度

  与研究对象相关却不等同的一个问题是研究目的。我们很难依据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般界定,认定所有的制度经济学或制度经济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研究目的,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不管什么样的制度经济学,都是为了揭示制度本身产生和演变规律以及制度与资源配置、经济增长 等之间相关性的内在机理。这也可以说是目的。可是,为什么要揭示这些东西呢?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还不是目的。经济学是实证的科学,但是不等于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没有价值判断或不能讨论价值判断。最好是把价值判断亮出来,在此前提下进行严格的实证分析。

  当然,经济学家的价值观可能与其所从事的经济学作为科学的价值观不同。也就是说,可能有一些经济学家个人从事经济学研究,也能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其目的不一定是要帮助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谓无德的经济学家。就像法学家个人不一定追求社会公正一样。

  实际上,不同的制度经济学派研究其特定对象,都有一定的目的。例如,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要论证它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的必然性,为无产阶级拿回自己的劳动成果(马克思这么认为)寻求理论依据。旧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们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观点,凡勃伦和康芒斯等人都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不过他们都认为,这些矛盾和冲突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解决的。旧制度学派研究制度是出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不满以及对于现实的思考,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分析,但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方面,他们与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是截然不同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的方法将制度内生化,其贡献都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既不像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那样是革命的经济学,也不像旧制度学派那样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后希望进行改良。其实,除了在是否研究制度这点不同外,新古典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研究的目的还是要论证资本主义市场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在具体制度安排上进行更好的选择——说明制度选择的重要性并为制度选择提供依据。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批优秀的经济学家研究制度经济学,既研究新老制度经济学,也研究新兴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经济学和过渡经济学等,更研究中国的体制改革或转轨。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制度变革和稳定的规律,主要为中国的体制变革服务,就是要说明或回答:中国为什么、怎样进行体制转轨?怎样解决好转轨过程中的问题?也就是为改革论证合理性,为如何改革支招。例如,法经济学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分支,中国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它,主要目的就是要向中国立法和司法界导入法经济学的意识、理念和方法,使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在追求公正的时候提高效率。因为中国有太多的法律,有良好的立法目标或愿望却无法实现,或者实现其目标的成本很大,超过了不实现其目标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即得不偿失。劣法不如无法。在今天的中国,由于立法领域缺乏法经济学的意识和技术,出现不少呆法死法残法劣法甚至恶法,这也是难免的,但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效率和质量。研究法经济学的学者们就是想改变或改善这种状况。

  三、制度经济学有一个一般理论框架吗?

  应该说,在经济学说史中,长期存在着制度分析的传统。只有边际革命以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把制度作为人类经济行为分析的既定前提,其他多数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家都研究或关注制度,至少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把制度、法律、文化等因素排除在外。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中,制度被重视的程度以及研究的范畴、方法和解释逻辑等存在差异。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条大的主线:一条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制度批判和构想——马克思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苏联和东欧经济学——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学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另一条是德国历史学派——美国的新老制度学派。其中,以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是相对于从凡勃伦到加尔布雷斯的所有制度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新古典的制度经济学派,也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比上述划分要复杂和丰富得多,凡勃伦等的制度经济学和科斯等的制度经济学都明显受到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科斯等的经济学也明显受到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思等的影响;马克思的经济学实际上也是演化经济学。除了主线之外,还有很多从制度角度研究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瑞典学派(The Swedish School)的制度经济学、比较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与新比较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制度经济学等。

  考察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学派很多,还有其他经济学流派或体系中也有很重要的制度经济学的内容,文献也已经非常丰富了。尤其是不同的制度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具体对象、具体内容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和继承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那样,方法、总体分析框架和逻辑基本一致,因此,把握起来相对困难,常常感觉到一些理论或思想的阐述很有意思却不知道该归属于什么理论,显得有些乱。美国老制度学派有分析主体多元、方法多元的特点,更加不好把握。因此,需要对已有的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尽量加以梳理和提炼,归纳为若干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即制度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构件。这些基本的理论内容或构件本身也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理论或理论问题,不同学派分别对其中一个或多个进行研究和阐述,又构成各自的理论特色。有了这样一个框架,也许能帮助学习和研究者从总体上把握不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在整个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地位,知道各自是在制度经济学的哪些方面有所贡献,也能知道哪些方面有所不足,从而有创新或完善的空间。

  如果把制度经济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理论或理论组成部分:

  1、制度起源理论。这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考察家庭、国家、产权、所有制、企业等起源,这些都属于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因为家庭、国家、产权、企业等,都是相应的制度安排或者说有相应的制度载体。可以考察人类社会的最初的制度起源,例如家庭的起源、原始公有产权的起源、最初的私有制的起源,也可以考察既有制度下新的制度如何产生,例如,在公有制条件下,公有制内部如何产生(转变为)私有制,公有制外部如何产生私有制,等等。制度是有意识构建的还是自然演化生成的,这也是制度起源理论的重要基本问题。几乎所有重要的制度经济学派都有其制度起源理论。

  2、制度比较与选择理论。演化经济学的制度选择是自然选择,可是人们更相信,入是可以有意识进行选择的。在特定社会里,相对于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社会和谐来说,制度有好坏及其程度的差异,人们总想有一个好制度。假定一定的制度选择集合,怎样评价和选择制度,也就是制度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就成了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 一。不同的制度经济学有不同的具体标准。例如,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科斯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以交易成本为依据的、评价和选择产权制度的标准。

  3、制度变迁理论。如果说制度比较与选择理论是静态比较与选择理论,那么,制度变迁理论实际上就是对制度的动态比较与选择的理论。不管什么样的制度变迁理论,无非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分析谁、为什么、怎样进行制度变革或创新。“谁”就是指制度变迁主体,即使演化经济学的无主体,也是对“谁”的一种回答。不过新发展起来的所谓演化博弈理论,使得演化好像也有了主体;“为什么”就是研究制度变迁原因,对具体变迁主体来说,就是实施制度变迁的动机或动力,例如追求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或减少既有制度下的损失;“怎样”就是研究制度变迁的方式,例如,是渐进式还是突进式改革,是单项突进还是整体配套改革,等等。

  4、企业理论。这是制度经济学的最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之一。新古典经济学是假定企业为“黑箱”的。而企业虽然是一个组织,但是,它相对于市场和其他组织来说,是一种制度安排,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不同的制度安排。所以,在企业与市场以及其他组织形式之间的选择和不同企业形式之间的选择,实质上是制度的选择,企业制度的演变也是制度的变迁,他们会影响经济绩效的。不同的重要的制度经济学派,几乎都在企业理论方面有重要内容。企业理论主要探索的问题有:企业的起源和本质,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变动,企业的权利结构和公司治理,企业的生命周期等。